黄某,男,86岁,右下肢乏力伴活动受限12年。患者12年前因脑梗塞出现右下肢乏力,在医院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后未予系统治疗,现求诊于针灸科,查看患者,神清,精神尚可,右下肢乏力,靠拐杖助力,行走缓慢,右下肢屈膝屈髋无力,上下楼梯时只能两脚并拢然后才能抬脚上下楼梯,体查:右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轻度增高,感觉功能正常,经络触诊,足太阴脾经之冲门穴附近压痛(++),足少阳胆经之居髎穴压痛(+),足太阳膀胱经之气海俞压痛(+),舌脉:舌淡红,苔稍黄腻,脉沉细。
诊断:中医诊断 中风病 中经络 肝肾亏虚、气虚血瘀证
西医诊断 脑梗塞后遗症期
治法:疏经通络止痛
主穴:冲门穴 居髎穴 气海俞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取冲门穴,腹股沟中,右手持针,用1.5寸规格的岐黄针垂直皮肤快速飞针入穴,直刺0.8~1.2寸,患者有酸胀感,即边轻轻摆动针柄边将针退至皮下,然后沿向身体纵轴上下各开30度角行合谷刺,得气后出针,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30秒。患者俯卧位,取气海俞,用1.5寸规格的岐黄针垂直皮肤快速飞针入穴,直刺0.8~1.2寸,患者有酸胀感,即边轻轻摆动针柄边将针退至皮下,然后沿身体纵轴上下各开30度角行合谷刺,得气后出针,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30秒。取居髎穴,用1.5寸规格的岐黄针垂直皮肤快速飞针入穴,直刺0.8~1.2寸,患者有酸胀感,即边轻轻摆动针柄边将针退至皮下,然后沿身体纵轴上下各开30度角行合谷刺,得气后出针,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30秒。
治疗疗程:每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2-3穴,一般不超过3个穴位,每周2次,2周共计4次为一个疗程。
第一次治疗3天后复诊。患者及家属很开心,因为他上下楼梯时可以一步一个台阶,不用像以前只能两只脚并在一起,然后再上下楼梯。
治疗6次后肌力3级(+),行走时屈膝屈髋动作较前改善明显。
思考:针灸科有时会碰到脑梗赛后遗症期的患者,因为种种原因恢复的不理想,特别是针灸科病房经常碰到后遗症期的患者,功能障碍明显,常规针刺及康复锻炼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尝试岐黄针疗法,岐黄针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它不同于常规针灸治疗,岐黄针疗法具有取穴精要,治疗操作时间少,疗程短,疗效好的特点,患者更容易接受。并且岐黄针是在局部取穴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岐黄针疗法还对于中风后吞咽障碍、言语障碍、肩手综合征、肌张力增高等症状疗效良好。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或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法也。与同道共勉!
[Image] 岐黄针操作之中封穴 1. 出处 “肝出于大敦,……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灵枢经•本输》1:8 2. 别名 “悬泉……是中封之别名。”《备急千金要方》 3. 穴名释义 “中封,在足内踝前一寸筋里宛宛
朱女士,60岁,西安市人。 2016年11月6日,以胰腺癌术后1月,糖尿病3年初诊。消瘦乏力,舌红苔白,脉弱。虽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不理想。寒热胶结,燥湿相混,升降失常。
[Image] 笔者8月份回到单位后(上图是笔者的单位全景图),就慢慢地在体会及运用岐黄针,在陈老师、王师兄、偶师兄等前辈们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积累的病案也不少,通过这些案例对岐黄针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感悟。印象比较深刻的,就属这例腰痛病了。 患者,女,64岁,反复腰痛20余年,加重1周。既往曾行两次封闭针(具体药物不详)治疗,症状仍有反复。近一周抱小孩,提重物后诉腰痛加重,弯腰、下蹲时症状明显,平躺时翻身困难,右下肢有放射麻痛,纳可,夜寐差,二便调。专科查体:两侧腰部肌肉紧张,右侧腘绳肌群紧张,L3-L5棘突旁压痛明显,右侧直腿抬高试验(+),右足大指背伸力弱于左边。穴位压痛点:双气海俞穴(++)、右秩边穴压痛(+)、右飞扬穴(++)、右昆仑穴(+)。 诊断: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腰痛病 治疗处方:第一
[Image] An aged female patient presented in the clinic for the right knee joint pain with a disease duration of 3 years. Her right knee joint was swelling, distending, and painful. The flexion and extension movements were limited. She was unable to squad and had difficulty in walking. There was apparent tenderness at ST 34 (Liangqiu), LR 8 (Ququan), and SP 10 (Xuehai). [Video] Treatment The patien...
岐黄针治疗颅内血管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病例分享 动眼神经麻痹是指多种因素导致的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的组织功能异常的症状,常表现为上睑下垂、复视、斜视及眼球运动受限,另可伴有瞳孔扩大,对光反应迟钝甚或消失,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1]。造成动眼神经麻痹的因素很多,包括糖尿病,脑干梗死,微血管缺血,肿瘤和颅内血管瘤,炎症( 颅内炎、脑膜炎、血管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痛性眼肌麻痹,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头部外伤,先天性 Paget's 病等[2]。根据动眼神经麻痹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包括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眼位偏斜、眼球运动障碍。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具有上述表现的一项或多项[3]。其中脑血管瘤合并动眼神经麻痹术后动眼神经的恢复观察时间窗长,有研究观察3月至3年,平均1.8年[4],也有提出最少1年[5]。其恢复情况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