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疗法是现代针具和古典刺法的结合,其特点是取穴精少、见效快、疗程短、安全、操作简便,重复性高。其临床推广深受针灸科医生的喜爱,其疗效也深受患者的好评和信赖。我临床使用岐黄针疗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个人认为岐黄针疗法虽然源于《黄帝内经》,其五刺法源于《灵枢·官针》,但岐黄针疗法不要求补泻手法,而传统针灸疗法追求的是得气,手法注重补泻。我一直在思考着这补泻的问题,从《灵枢经》中得到以下一些见解。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得气的重要性。《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针刺的作用就是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以达到治病的目的。针下气至,即为有效,疗效显著,好像风吹云散,天气由阴暗变为晴朗一样。因此,针刺的得气与否以及这气的传导能否至病所,决定着针刺治疗的效果。岐黄针的针尖是圆弧形的,与传统的针具比较,在进针时,对穴位周围组织的扩张、挤压效果最大化,也就是对穴位深度组织周围的感受器刺激更明显,更容易得气,且圆弧形针尖刺痛感减少,不容易刺破血管。另外针身中空,高硬度,当进入穴位一定深度,摆动针柄时,通过针身的传导,向穴位深部传导进去,从而推动了经气的运行,推动气的传导,即可实现“气至病所”。
其次,我们从《灵枢经》中探讨针刺补泻的观点。《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由此可见,补泻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针刺得气以后,根据患者病证的虚实而采取补法或者泻法,是传统针灸的治疗思维。
《灵枢·九针十二原》:“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这里指出了逆着经气来时针刺,为泻为迎;顺着经气去时而针刺,为补为泻。《黄帝内经》中并未提及补泻操作的具体手法,只是把对经气的迎随作为针刺补泻的原则。随着针灸的发展,历代针灸医家创造和总结了许多针刺补泻的手法,例如: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四法……
虽然《黄帝内经》未有具体的补泻操作手法,但在《灵枢·官针》中却体现了补泻的临床操作。《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这是从针具的选择上来体现补泻。轻浅的疾病,用大针去刺,会使元气大泻而加重疾病,用小针去刺,邪气就得不到祛除。《灵枢·官针》篇先是介绍了九种针具的适应证和各自的性能。根据病位的深浅、病变的位置,选取合适的针具进行针刺以达到补虚泻实的作用。
《灵枢·官针》最后介绍了五刺法:“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五刺法比《灵枢·官针》中的十二节刺的归纳更简单,就是从五脏相对应的五体存在着深浅部位不同着眼,根据病变部位实施深浅不同的刺法,可以影响与之相对的不同脏腑。换句话说, 当不同的脏腑受病时则应选择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去针刺。
岐黄针疗法三部曲中的论刺法即来源于此,根据皮、脉、筋、肉、骨相关的五体,分别选择半次、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法进行治疗,就是对于病变层次的精准诊断和治疗。针刺过深与过浅皆非所宜,正如《素问·刺要论》说: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我们需要辨别病位与病性,辨清病位在何经络、何脏腑,则可在相关经脉上选穴针刺,再辨清病位的层次,则可决定针刺的深浅,再予对应的刺法进行治疗。五刺法出现的时间早于后世发展起来的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
记得2019年春跟随陈振虎教授出门诊时,我也请教过岐黄针为什么没有补泻手法。当时陈教授给我举了个例子:临床常见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腰痛过来就诊,很多时候给予针刺气海俞等穴,患者腰痛很多时候立竿见影好转,按中医辨证,多属于肝肾亏虚之证,应该予以补益肝肾,针灸后患者症状马上好转,但这不代表患者肝肾亏虚立马好转。陈教授认为:正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经络不通,就如壅塞的河道,不荣就如干涸的河流,最主要的还是“通”和“调”。通调经脉气血,通在先而调在后,达到全身气血调和的目的。陈教授后来又补充:总体而言,用经络辨证在临床处理疾病,作为一种外治法而言,就像清代医家吴师机所说“外治者,气血流通即为补”,即经络的运行是“以通为用,以通为补,通调结合”,才能实现其“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而利机关”的功能。随着岐黄针临床的应用,再回头理解《灵枢经》,我也终于豁然开朗。
岐黄针针具的设计利于得气及气的传导至病所,病位的深浅及病邪的位置决定我们该选择五刺法的哪种刺法,在治疗中,起到“通调”的作用。综上所述,我认为不要拘泥于自己原来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学习经典中,应在追本溯源中把握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上为本人的一些愚见,望大家多指教!
林妙君主任医师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五上午。出诊地点:广州市白云区景云路38号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二楼针灸第六诊室。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