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的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古代文献研究今不再赘述,读者可查阅相关专业书籍,或参岐黄网推文《一例频发性膀胱炎的岐黄针治疗初探》(http://m.qihuanghealthcare.cn/bbs/detail/2152)。
针灸人论治疾病当从针灸人的视角,从经络、营卫角度来探讨该病的诊治思路。膀胱炎急性发作少有全身症状,尿频、尿痛、尿急、排尿不畅、下腹部不适为其主要症状,经筋系统(笔者常以经筋统经脉,故称经筋系统)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任脉,以足太阳膀胱、任脉经筋系统实证、热证为主,壮火食气,因实而致虚;素体正气不足或治疗不彻底的患者多转为慢性,其症多样,常见小便频数但不伴有疼痛,小腹下坠感、腰骶部酸软冷痛、大腿内侧放散痛等,病涉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任脉、督脉、足三阴经筋系统,以督脉、足少阴肾、足三阴经筋系统气血不足为本,任脉、足太阳膀胱气化失常为标,急性、慢性常相互转化,反复发作,而至正气更加亏损。
笔者近几年应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该病数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个人治疗思路总结归纳如下:
(一)急性期
主穴:中极(任脉穴、膀胱募穴,治病求本,以助膀胱之气化)
配穴:次髎(骶尾部,太阳膀胱经穴,有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之功)、关元(任脉穴、小肠募穴,位近中极,辅助中极助膀胱气化)、气海俞(膀胱经穴,腰部之气输注之处,助膀胱气化,兼有益肾之力)
第一次中极+次髎,第二次关元+气海俞,隔日治疗一次。
(二)慢性期
主穴:中极、关元、肾俞(太阳膀胱经穴,肾气输注于腰部的穴位,有补肾强腰之功)
配穴:小腹小坠感或尿多不固加百会升提,骶尾部痛加腰俞,腰部下段痛加腰阳关,腰部上段痛或双下肢酸软加命门,大腿内侧痛加箕门,肋腰痛加京门
若查体或问诊见其他症状则按经筋选穴,主穴、配穴注意合理、有序结合,每次2-3穴,每周2-3次治疗,切记穴不在多,贵在中的,乱矢加身,有害无益。
案例分享一:
苏某,女性患者,因“尿频涩痛20余日”就诊,前已口服抗生素,但因疗程满而遵医停药,诉症状较前已明显好转,但仍有涩痛不适,劳则明显。
诊断:膀胱炎(亚急性期)
取穴:中极、次髎/关元、气海俞
隔2-3日治疗一次,一周两次。
操作方法(略),可参岐黄网相关推文,或专著《岐黄针疗法》。
第三诊复诊,患者诉涩痛已无,但出现腰部、双下肢酸软无力,此乃带脉为病。《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王叔和曰:“带脉为病,左右绕脐,腰脊痛,冲阴股也。”故穴去气海俞、次髎,加命门穴、肾俞。再予针灸两次。
五诊复查尿常规正常,无不适,予以巩固治疗一次。
病例分享二:
周某,女性患者,因“头晕、恶心呕吐”求诊,经治症除,但诉小便频数,白天每小时1次,夜尿4-5次,反复查尿常规无异常,苦该病已1年余,遂劝其针灸,查体见右侧肋腰部压痛(+),患者诉该处常有疼痛,影响睡眠。
诊断:膀胱炎(慢性期)
取穴:关元、京门(肋腰部穴位为京门穴,为肾之募穴,显系气化不利而反应于该处)
操作方法(略)
针后患者周身汗出,但精神正常,考虑为津液得通,营卫调和,邪从毛窍而去,尿频数当缓解。
三日后复诊,诉小便症状明显缓解,夜尿1-2次。续针中极、命门,现仍在治疗中。
岐黄针疗法治疗该病用穴少,患者痛苦小,起效快,急性一般2-3次,若患者倍感痛苦,亦可结合中药内服;慢性期一般4-8次即可稳定控制症状。以鄉同道,共同普及岐黄针疗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偶鹰飞医师门诊时间:一、三、五上午/二、五下午
门诊地点: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二楼康复医学科
Sticking babies with needles may not strike you as soothing, but you'd be surprised! Acupuncture is used to treat babies and older children, often with great success. Acupuncture for babies uses far fewer needles and the needles are not left in place as they are with adults. Chinese Medicine also offers other alternatives for babies such as massage and Shonishin. Shonishin translates as sho “littl...
qh
岐黄针联合中药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病例分享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又称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相关疾病,是指在静息或夜间睡眠时出现单侧或双下肢表面或肌肉深部难以名状的不适感和感觉异常,例如蚁爬感、蠕动感、烧灼感、针刺感、沉胀感、酸痛、痒或紧箍感等,以及强烈的活动双下肢的欲望,睡眠中下肢频繁活动或躯干辗转反侧,症状多数在活动后可以缓解,停止后又再次出现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不安腿综合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5%-10%,且发病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2]。 中医
吴先生,51岁。浙江仙居人。 主诉:肝癌术后4年半。 现病史:手术1次,介入13次,2015年10月服靶向药,大量腹水40天,肝内肿块(52mm),体重61kg减至45kg,肝功能总胆红素27.3,直接胆红素16.8,谷丙转氨酶60,谷草转氨酶72,总蛋白62.8,白蛋白24.9,白球比0.66,舌红苔薄黄,两下肢浮肿,腹泻日行4、5次。其夫人是医师,听过我的课。万般无奈,微信求方。 2019年1月23日处方: 柴胡12克,黄芩12克,姜半夏12克,红参12克,干姜10克,桂枝12克,土茯苓30克,田基黄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薏苡仁40克,煅牡蛎20克,鳖甲30克,炙甘草6克,栀子12克,车前草30克,麦冬40克,生地40克,天花粉40克,白芍30克,大腹皮30克,半边莲30克。 7副药后腹水明显减少,下午腹泻糊状,一天8、9次,纳寐可,稍感乏力。持续服药至2月14日调方: 柴胡...
[Image] 探析岐黄针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时间介入窗 一、【概述】 急性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特点往往以突然起病、症状危重、死亡率高等表现。所谓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就是指患者不能进水或者是食物安全的送入胃中。急性脑卒中已给患者生活及家庭造成严重影响,部分脑卒中患者因吞咽障碍在生活质量上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可造成营养不良、误吸等引起肢体痿废,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死。当前极早筛查和治疗是促进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关键。病因方面有研究表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构损伤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主要原因。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其发生率为22%~65%,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在2周内改善,仍有约10%可能存在持续吞咽障碍。 二、【症状及发病机制】 临床主要表现为为食物留滞一侧口腔、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