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疗法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症状一例案例分享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 王红
[概述]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为主要表现的外周前庭疾病[1]。其人群患病率高达8%,占眩晕类型的25%,是发病率最高的周围性眩晕(占60%)[2]。临床上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其有效率可高达90%,但复位成功的患者中仍有高达22%-38%的患者遗留有头昏不适、恶心呕吐等残留症状[3]。
笔者在临床中应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一例,效果显著,现分享如下:
[病案分享]
1、病史:患者杨某,男性,34岁,劳累后出现头晕半月,躺下及起床时诱发症状,头左偏躺下时时症状尤其剧烈,伴有视物旋转,持续数十秒后症状明显改善,但仍遗留头晕不适,半小时至半天内症状逐渐消失,无明显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清晰,深浅感觉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DixHallpike试验:患者长坐位纵行坐在床上,头向右侧旋转45度,检查者在患者背后扶头,让患者快速仰卧并使头后仰30度,患者出现眩晕以及眼震,数秒钟后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感头晕不适;嘱患者长坐位纵行坐在床上,头向左侧旋转45度,检查者在患者背后扶头,让患者快速仰卧并使头后仰30度,患者出现更为剧烈的眩晕以及眼震,数秒钟后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感头晕不适。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
2、辩证取穴:
(1)西医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2)中医辨证:眩晕-气虚血瘀证
(3)经络辨证: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督脉
(4)取穴:双侧风池、左侧听宫,脑户
(5)刺法:输刺、合谷刺
3、治疗:
(1)首诊治疗:
Epley复位:患者长坐位纵行坐在床上,头向左侧旋转45度,检查者在患者背后扶头,让患者快速仰卧并使头后仰30度,30秒左右患者眩晕逐渐缓解后将患者头部向右侧旋转90度,30秒后让患者身体整体向右旋转90度后起身。重复上述复位手法3次,患者眩晕症状明显缓解,躺下及起床时未再诱发剧烈眩晕及眼震,但仍感头晕不适,后枕部及颞部症状明显。
岐黄针疗法:风池穴:嘱患者俯卧位,双侧风池穴局部常规消毒,选用BX-QH0.5mm*40mm岐黄针,针尖朝向鼻尖,直刺进针1.2寸,然后沿身体纵轴方向摆动针柄行合谷刺,针刺得气后出针,按压针孔30秒。脑户:患者俯卧位,脑户穴局部常规消毒,选用BX-QH0.5mm*40mm岐黄针,针尖向后,平刺进针0.8寸,左右摆动针柄行合谷刺,针刺得气后出针,按压针孔30秒。左侧听宫:嘱患者右侧卧位,左侧听宫局部常规消毒,嘱患者张口到最大,选用BX-QH0.5mm*40mm岐黄针直刺进针,行输刺法,针尖抵骨后,沿身体纵轴方向摆动针柄行合谷刺,针刺得气后出针,按压针孔30秒。治疗结束后患者诉头晕症状消失,自诉“神清气爽”。嘱患者避免劳累、熬夜,2日后复诊。
(2)电话回访:2日后患者未复诊,电话回访,诉症状未复发,无头晕不适。1周后电话回访,症状未复发,无头晕不适。
[按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归属于中医“眩晕”范畴。足少阳胆经行经颞部,向后行至耳后风池,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手太阳小肠经入耳中听宫。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上行入脑。上述患者头目眩晕,复位治疗后仍感头晕不适,后枕部及颞部症状明显,辨经络当属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督脉。头面为“诸阳之会”,“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治疗头晕目眩,多选用阳经腧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池穴为祛风要穴,主治一切内风、外风,属足少阳胆经,且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故针刺风池穴能调肝息风止眩。听宫既为病变部位腧穴,又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交会穴,针刺听宫穴,疗效直达病所,且能疏通头部诸阳经经气,达到治晕止眩之功。脑户属督脉,定位在后枕部,针刺此穴能疏通督脉阳气,调理头部阳经经气。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2]时美娟,孟晴,吕哲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率及发病机制新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4):521-525.
[3]万芳,魏衡.针刺风池穴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50例[J].中医研究,2019,32(2):55-57.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