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此次想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病案。
起因是2月前笔者下蹲起身后出现腰骶部疼痛不适,未予重视,次日晨起后出现右侧腰骶部疼痛加重,伴右侧臀部及下肢疼痛,无法负重站立及步行,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自行穴位定位后嘱家属行岐黄针治疗,选穴右侧气海俞及臀痛穴,家属非中医专业,进针缓慢,直入直出,无行特殊针刺手法,出针后疼痛基本缓解,可起身于室内步行,步行约5分钟后症状反复,卧床休息、药物外敷及艾灸后症状可稍缓解,但仍辗转反侧至深夜,疼痛难忍,发现仰卧位时在腰部垫一薄垫或侧卧位时在双膝间垫一枕头可使疼痛缓解,思考可能是骨盆原因引起的疼痛,于是改俯卧位并将骨盆垫高,一声“咔”,自动复位了,复位以后可起身行走,佩戴腰围回科工作,之后加强骨盆灵活性训练后症状未再发。此后查阅资料,考虑“骨盆旋移综合征”,主要是因为长期姿势不良加上外力影响引起的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错位,而中医的理解是“骨错缝,筋出槽”。
筋骨之间的关系为“筋骨相连”、“筋束骨,骨张筋”。“骨张筋”是指骨对筋具有支撑作用,“筋束骨”是指筋对骨起连接和约束作用。生理状态下,二者紧密相连,各归其位,处于动态平衡,合作完成各种功能活动。《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有言:“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此条文强调的重点是谨和五味,但从行文中亦可知骨正筋柔才可达气流的状态。病理状态下,或“骨折筋损”,或“骨错缝、筋出槽”,正常的气血运行受阻,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则导致肿胀、疼痛或活动不利。回归本案,岐黄针治疗后可使疼痛缓解的原因在于针刺使局部的气血通行,起舒筋活络之效,但本在骨错缝,再次负重后引起错缝加重,筋复紧则气血不通,故疼痛反复。而维持休息体位后让骨头之间恢复正常的秩序,骨正筋柔,气血流则痛止。
笔者学识浅薄,曾对正骨手法带有偏见,认为施以外力会破坏人体原有平衡,殊不知正骨手法是在不平衡的基础上调和,适当且轻柔的手法可使事半功倍。而作为临床针灸从业人员,除辨病辨证辨经以外,还应重视辨病位,辨明皮脉筋肉骨与辨脏腑一样重要,可指导治疗方法、针具及刺法的选择,所谓“在骨守骨,在筋守筋”,有利于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减轻病人痛苦。在此分享,欢迎指正。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