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PS)好发于中年以上患者,本病因梨状肌受牵拉后变性损伤、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狭窄,引起此部位神经及血管受压,进而导致患者腰臀部及下肢后外侧放射性疼痛。梨状肌综合征发病特征明显,临床表现较为独特。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刀割”或“灼烧样”臀部疼痛感,双下肢关节屈曲受限,躯体呈蜷缩状,患者睡眠质量较差。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会阴部抽动性疼痛。
梨状肌综合征在西医属于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本病源于坐骨神经先天变异或联合慢性损伤,进而导致梨状肌筋膜受压或结合刺激后而引发坐骨神经疼痛。西医偏于从解剖角度分析,中医学偏于寻求相应病因。梨状肌综合征在中医无对应病名,本病在中医学归属于“痹证”范畴。《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素问·长刺节论》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患者受风寒之邪,腰部功能锻炼不当及长期慢性劳损,经脉损伤致气滞血瘀而产生疼痛是中医学对本病的概括。
二、中西医治疗
本病临床以保守治疗为主,西药对本病效果不甚明显,中医药治疗无创伤,包括推拿手法治疗、局部封闭、理疗、中草药、针灸等。保守疗法初期使用消炎镇痛药、理疗等解除肌肉痉挛,疗效显著。
三、病例分享
宋某,男,48岁,2021年11月21日,因“左下肢疼痛伴活动受限3天”就诊,症见患者左臀部、左下肢后侧疼痛明显,行走困难,不能久坐、久立、久行,查体:左侧臀部压痛明显,梨状肌紧张实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实验阴性。诊断:梨状肌综合征可能。
治疗前
一诊:
选穴:气海俞(双);居髎、殷门(左侧);
操作:患者俯卧位。取气海俞、殷门穴。先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5mm×50mm岐黄针。以飞法进针,快速直刺,刺入皮下1-1.5寸,得气后,行合谷刺法,幅度为15°,摇动针柄出针,按压针孔1-2min。
患者侧卧位,针居髎穴,先进行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5mm×50mm岐黄针。以飞法进针,快速直刺,刺入皮下1.5寸,得气后,行合谷刺法,幅度为15°,摇动针柄出针,按压针孔1-2min。
观察疗效,患者行走时下肢症状已明显缓解,久坐起身仍有左臀部疼痛。
治疗后
二诊:2021.11.24。患者诉下肢疼痛症状已明显缓解,久坐30分钟以上会出现左臀部疼痛,但程度之前明显减轻。
选穴:环跳穴、臀痛穴(左侧);
操作:患者俯卧位。取环跳穴、臀痛穴。先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5mm×50mm岐黄针。以飞法进针,快速直刺,刺入皮下1-1.5寸,得气后,行合谷刺法,幅度为15°,摇动针柄出针,按压针孔1-2min。
观察疗效,患者行走时下肢症状基本消失,久坐起身左臀部疼痛也明显缓解。
三诊:2021.11.27。患者诉症状也基本消失,欲复诊治疗巩固疗效。
选穴:气海俞(双)、居髎穴。操作如前。
四、选穴思路
从中医角度考虑,梨状肌综合征属于“痹病”、“筋伤”范畴。病变部位在臀部、下肢后侧,属于足少阳、足太阳筋经病,治疗宜局部取穴为主,故选取居髎穴、环跳穴、臀痛穴、殷门穴,疏通局部气血。因患者症状为身体的下部,属于下焦,故用气海俞,以调节下焦气机。本病常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西医治疗二者有所区别。而岐黄针疗法从经络的角度来进行诊治,两者可以异病同治,达到变繁为简的效果。
余小江医生
出诊地点: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特色治疗门诊;
出诊时间:周一、五、六全天,周二、三、四下午。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谈一下笔者学习岐黄针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和思考,供大家参考,如有不足之处请同仁们指正。 我们学习了岐黄针后都知道,岐黄针进针要求我们用飞法,而在推针至想要达到的深度或部位时,则尤其强调“顺、滑”二字。而如何做到“顺、滑”,一则得益于我们的揣穴功底,即寻找准穴位的位置、孔隙、缝隙进针,这样是第一个关键点;《灵枢·刺节真邪》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而下之。”《难 经·七十八难》提出:“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均对揣穴的基本操作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二则是我们推针过程中,压手要固定好穴位附近的组织,使推针阻力减小;三则是推针过程中应注意轻柔,时刻感觉针尖处的阻力,视情况轻微调整针刺的角度。正如《灵枢官能》云:“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
胸锁关节周围由关节囊和韧带包绕,只有高能量损伤才可能破坏其稳定性,因此胸锁关节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是肩肱关节活动频繁,会导致参与其活动的胸锁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局部微循环障碍,从而引起肌腱、韧带、关节轻度退行性改变或慢性损伤,继而出现慢性炎症和粘连[1],我们称为“胸锁关节炎”。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病因[2]:(1)肝肾阴亏、虚火灼津练液成痰,结于局部而成;(2)长期劳作致胸锁部慢性劳损、筋脉失养,气机不畅津液结聚而发;(3)因于外伤,气滞血疲,津液输布循行受阻,痰疲互结而病;(4)脾失健运,气血津液循行失常,痰湿内生与气血聚于局部,胶结日久,闭阻经络发为肿痛阻于经络而致。 [Image] 岐黄针疗法对于本病疗效颇佳,其在病灶邻近部位取穴,针感直达病所,具有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功效。 验案一则: ...
一、定义: 臀上皮神经损伤在现代临床亦称作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Superior Clune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SCNES)、臀上皮神经嵌压综合征、臀上皮神 经痛和臀上皮神经炎等,泛指因臀上皮神经的走行部位遭受卡压,导致同侧腰部、臀部和腿部出现疼痛或麻木的一系列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及臀部出现弥漫性疼痛,以髂嵴外部或臀中肌附近处尤显,有的向大腿后侧至胭窝处扩散。属于中医学“筋出槽”、“痹证”、“经筋病”、“腰痛”等范畴内。臀上皮神经损伤多由于腰臀部的闪挫或跌仆或劳作失度,兼之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使痹阻经脉造导致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发为该病。 二、诊断 ①
[Image] 膀胱炎的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古代文献研究今不再赘述,读者可查阅相关专业书籍,或参岐黄网推文《一例频发性膀胱炎的岐黄针治疗初探》(http://m.qihuanghealthcare.cn/bbs/detail/2152)。 针灸人论治疾病当从针灸人的视角,从经络、营卫角度来探讨该病的诊治思路。膀胱炎急性发作少有全身症状,尿频、尿痛、尿急、排尿不畅、下腹部不适为其主要症状,经筋系统(笔者常以经筋统经脉,故称经筋系统)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任脉,以足太阳膀胱、任脉经筋系统实证、热证为主,壮火食气,因实而致虚;素体正气不足或治疗不彻底的患者多转为慢性,其症多样,常见小便频数但不伴有疼痛,小腹下坠感、腰骶部酸软冷痛、大腿内侧放散痛等,病涉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任脉、督脉、足三阴经筋系统,以督脉、足少阴肾、足三阴经筋系统气血不足为本,任脉、足太阳膀胱气化失常为标,急性、慢性...
[Image]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自2021年11月首次发现并传播以来,增速迅猛,已席卷全球,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病例。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并可导致体内多器官损伤;同时国内外有多位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病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同时或之后会出现头痛、腹痛、关节痛、肌痛、骨痛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相关疼痛症状。有学者报道新冠疼痛的发生率为:头痛 1.7%~33.9%、咽痛0.7%~47.1%、肌痛/关节痛 1.5%~61.0%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