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病例分享 6 3716 收藏

一、定义

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PS)好发于中年以上患者,本病因梨状肌受牵拉后变性损伤、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狭窄,引起此部位神经及血管受压,进而导致患者腰臀部及下肢后外侧放射性疼痛。梨状肌综合征发病特征明显,临床表现较为独特。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刀割”或“灼烧样”臀部疼痛感,双下肢关节屈曲受限,躯体呈蜷缩状,患者睡眠质量较差。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会阴部抽动性疼痛

梨状肌综合征在西医属于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本病源于坐骨神经先天变异或联合慢性损伤,进而导致梨状肌筋膜受压或结合刺激后而引发坐骨神经疼痛。西医偏于从解剖角度分析,中医学偏于寻求相应病因。梨状肌综合征在中医无对应病名,本病在中医学归属于“痹证”范畴。《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素问·长刺节论》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患者受风寒之邪,腰部功能锻炼不当及长期慢性劳损,经脉损伤致气滞血瘀而产生疼痛是中医学对本病的概括

二、中西医治疗

本病临床以保守治疗为主,西药对本病效果不甚明显,中医药治疗无创伤,包括推拿手法治疗、局部封闭、理疗、中草药、针灸等。保守疗法初期使用消炎镇痛药、理疗等解除肌肉痉挛,疗效显著。

三、病例分享

宋某,男,48岁,2021年11月21日,因“左下肢疼痛伴活动受限3天”就诊,症见患者左臀部、左下肢后侧疼痛明显,行走困难,不能久坐、久立、久行,查体:左侧臀部压痛明显,梨状肌紧张实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实验阴性。诊断:梨状肌综合征可能。


治疗前

一诊:

选穴:气海俞(双);居髎、殷门(左侧);

操作:患者俯卧位。取气海俞、殷门穴。先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5mm×50mm岐黄针。以飞法进针,快速直刺,刺入皮下1-1.5寸,得气后,行合谷刺法,幅度为15°,摇动针柄出针,按压针孔1-2min。

患者侧卧位,针居髎穴,先进行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5mm×50mm岐黄针。以飞法进针,快速直刺,刺入皮下1.5寸,得气后,行合谷刺法,幅度为15°,摇动针柄出针,按压针孔1-2min。

观察疗效,患者行走时下肢症状已明显缓解,久坐起身仍有左臀部疼痛。

治疗后

 

二诊:2021.11.24。患者诉下肢疼痛症状已明显缓解,久坐30分钟以上会出现左臀部疼痛,但程度之前明显减轻。

选穴:环跳穴、臀痛穴(左侧);

操作:患者俯卧位。取环跳穴、臀痛穴。先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5mm×50mm岐黄针。以飞法进针,快速直刺,刺入皮下1-1.5寸,得气后,行合谷刺法,幅度为15°,摇动针柄出针,按压针孔1-2min。

观察疗效,患者行走时下肢症状基本消失,久坐起身左臀部疼痛也明显缓解。

 

三诊:2021.11.27。患者诉症状也基本消失,欲复诊治疗巩固疗效。

选穴:气海俞(双)、居髎穴。操作如前。

四、选穴思路

从中医角度考虑,梨状肌综合征属于“痹病”、“筋伤”范畴。病变部位在臀部、下肢后侧,属于足少阳、足太阳筋经病,治疗宜局部取穴为主,故选取居髎穴、环跳穴、臀痛穴、殷门穴,疏通局部气血。因患者症状为身体的下部,属于下焦,故用气海俞,以调节下焦气机。本病常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西医治疗二者有所区别。而岐黄针疗法从经络的角度来进行诊治,两者可以异病同治,达到变繁为简的效果。 

 

余小江医生

出诊地点: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特色治疗门诊;

出诊时间:周一、五、六全天,周二、三、四下午。

 


Cases
Do you like the post? If you like it & want to see more,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on our website!
6

商品

Comments(0)

FontSize
Word Count
Submit
Reviews

Related Posts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联系客服
>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没有更多了
----------以上是历史消息----------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